幫助過動兒就是幫助自己


 


 


「我常常會上課不專心而且走來走去,我有時候不想跟人講話或看人不順眼,有時候莫名其妙就去罵人或打人,我常常後悔自己的不乖,有時候會覺得死了算了……」去年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為過動兒辦的「元氣小子模範生大賞」,一位參賽的小朋友寫下心聲。

這些症狀常常影響過動兒的學業表現和人際關係,讓他們看起來像個小霸王,其實人緣並不好,常常落單,台北市三玉 國小 老師陳培芝說。

「過動兒和他們的父母都很辛苦,也很努力,需要大家的理解和接納,」臧汝芬說,孩子班上有過動兒,對孩子和家長都是培養同理心、同情心的機會,不妨想想:「如果我家孩子是過動兒,我怎麼應付這麼多的狀況?我希望孩子被同學排斥嗎?希望別的家長叫孩子轉學嗎?」

她提醒家長,孩子有一天會離開學校,社會上本來就有形形色色的人,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,「鼓勵孩子接納、幫助不同的人,父母何樂不為?」

陳培芝 老師說,如果有家長反映過動兒影響上課秩序,甚至希望他轉學,她會儘量和家長溝通,告訴他們過動兒並非一無是處,減少他們的排斥感,讓家長理解,鼓勵孩子幫助過動兒適應學校生活,就等於幫助全班和自家小孩。

過動兒也容易因為與同學吵架、打架,而被同學和家長告狀。一位台北市的特教老師說,孩子間發生衝突,通常不會只是一個人的錯,「可能另一個人也做了什麼動作,才會引起衝突,」老師會站在比較中立的立場,找到衝突的原因,希望雙方都檢討改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愛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