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障礙孩子越來越多,雲林縣府教育局下學年度起成立國中、國小情緒障礙巡迴輔導班。不過,一名剛畢業的情障小六生等不及,以全校第二名畢業的他,找不到適合的國中讀一度焦躁不安,家長也很傷神,最後跨縣找到嘉義一所強調品德教育的私校,但願同學與家長接受他。
「小健」(化名)是個亞斯柏格症小孩,雖然情緒發作時會翻桌、吼叫、躲起來,但他記憶力一流,只要上課聽一遍就牢記,即使沒複習不補習,考試照樣名列前矛。
亞斯柏格症 小健找不到適合國中
國小六年小健轉學兩所學校,才在古坑山上安頓下來,在小班級的老師細心照料,同學也很包容他,得以展現數學、自然、國語的天分,以全校第二名優異成績畢業,但他和爸爸卻開心不了,因為不知上哪找國中讀。
小學校長說,小健考上縣內最有名的私中,成績不是問題,但爸爸帶他參訪學校以後發覺,大班制的教學不適合,升學壓力也過大,可能會被排擠,輾轉詢問幾所學校,居然全縣找不到一所適合情緒障礙孩子讀的國中。
校長表示,小健在校時也清楚自己的「不一樣」,努力克服情緒,畢業前卻很焦躁消沉,最近迷上線上遊戲,小健說自己已「晉級」《百大危險人物》的第四名,他也很擔憂孩子何去何從。
找到強調德育私校 盼能快樂上學
小健父親最後找到嘉義一所強調品德教育的私校,寄望兒子能無憂快樂上學。小學校長說,愛因斯坦也是亞斯柏格症患者,在國外可能被認為「很特別」,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,卻被視為「很奇怪」,難逃被排擠命運。
雲縣教育處表示,不知有小健這樣的個案,但為因應越來越多情障孩子出現,下學年度起在虎尾國中、土庫國小增設嚴重情緒障礙巡迴輔導班,找專業老師指導各校第一線教師。
教育人士表示,但願縣府開辦此一教師工作坊只是開端,未來應該設計彈性課程給情障的國小、國中生。
報導中的小健是名亞斯伯格症的孩子,我曾看過一本書名叫"看我的眼睛"
內容簡介引用博客萊網路書籍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18904
這本書中,我盡可能把我的想法和感覺精確地表達出來,談到人、地或事的時候也一樣——雖然,有時候那更具挑戰性。當然,寫到我小時候,我的確沒有辦法記得當時跟人對話時所說的每一個字,不過,我有一生的經驗知道,這些年來父母是怎麼說話,怎麼處理事情,以及我自己是怎麼說話,怎麼跟其他人互動的。藉由這些,我重建場景、對話,期望準確地描述關鍵時刻我的想法、感受和行為舉止。
即便是亞斯伯格人,記憶也是不完美的,我想,總會有些我把人或者時間搞混的段落,還好,這不是一個對時間很敏感的故事。書中大部分時候,我用的是真實姓名,但是碰到會讓人家覺得尷尬,或者我記不得名字時,也會用化名。至於有些曾經出現在我弟弟歐各思坦.柏洛斯的首部傳記《一刀未剪的童年》中的人物,我會直接採用弟弟書裡用過的假名。
我希望所有出現在我書裡的人能滿意我的處理,也許有些人會覺得不開心,我期望至少他們能覺得我還算公正。描述每一個人的時候,我都很認真思考,也盡量懷著體恤和同情心去處理比較難堪的情景。
最重要的是,我期待這本書最後能夠清楚地告訴大家,不管我們亞斯伯格人看起來多麼呆滯、機械化,我們也有很豐富、深刻的感情。
原來這就是一般正常人的生活◎李偉文
這是一本非常難得與珍貴的書。
對於喜歡文藝的朋友而言,這是精采的文學創作;對於有興趣、或從事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相關行業的朋友而言,這是亞斯伯格症患者生動的現身說法;同時,對於周遭有親友,甚至自己的家人就罹患這種泛自閉症的朋友而言,這本書更是一種溫暖的慰藉與充滿希望的鼓舞力量。
在不久的以前,對於這種外表沒有缺陷,甚至看起來聰明伶俐的孩子,在與人互動或團體生活當中格格不入時,總會被人以為「沒有家教」、「調皮搗蛋愛惹麻煩」,甚至是「反社會人格」,甚至身為父母親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比較不會帶孩子。
幸好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今天,尤其腦神經科學的進步,我們已經越來越能辨識與分類各種心理上的特殊症狀,例如情緒、學習等各種障礙,以及妥瑞症、亞斯伯格症等等,除了找到這些症狀的可能成因,也發展出各種治療方法。
本書的作者約翰.羅比森罹患亞斯伯格症,不過他一直到四十歲才知道這個病,也才從自我譴責與挫折中獲得解脫與寬慰,因為亞斯伯格症會「展現不合宜的臉部表情」,再加上缺乏同理心所表現出的會話與人際溝通的障礙,往往被別人認為傲慢自大,冷漠或不友善,甚至是騙子,或潛在的變態殺人凶手與反社會分子。
的確,亞斯伯格症最引人注意的特徵是不敢看著別人的眼睛,也就是因為說話時沒辦法直視別人,所以總是被人以為一定是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或是心裡有鬼,往往被認定是個有問題的壞孩子。
這大概是因為亞斯伯格人的大腦發展與神經傳導的特異模式,使得他們無法一邊說話一邊盯著東西看,也就是這種不喜歡兩件事一起做的認知結構,使得他們有著超級極端的專注力,這種稀有的天賦讓他們有快速的學習能力,同時因為絕對的理性與絕對的邏輯要求,他們對於工程、機械方面往往也展露出令人驚異的天才。
不過也就是因為這種理性思考,以及只能講實話的模式設定,造成了他們與所謂一般正常人的溝通障礙。比如說,他們知道人們開心時才會笑,因此當他看到一個不為什麼事卻在笑的人,就會覺得那個人一定有問題,他們的絕對理性讓他們無法瞭解「正常人」可以口是心非,而且往往做一件事或說的話是可以沒有什麼原因或理由的。他們也無法體會往往人們在聊天交際時,著重的是感情交流,一般的問候對話不總是按邏輯進行的,因此他們碰到這種狀況就會被卡住,無法進行下去。
在看這本書之前,也許我們都還會以為自閉症或者亞斯伯格症的孩子,「不願與人接觸」或者「情願自己一個人玩」,可是作者說:「我從來不想獨自一個人,所有心理學家說我寧願自己一個人玩,是全然的錯誤。我一個人玩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別人玩,獨自一個人是我年輕時最苦澀、最沮喪的事之一,那種失敗的痛楚一直跟著我步入成年,甚至延續到我認識亞斯伯格之後。」
作者之所以沒有選擇退縮逃避到獨自一個人的封閉世界裡,很諷刺的,居然是因為他有個酗酒會打人的爸爸與精神錯亂的媽媽,他必須進入社會工作以獲得活下來的機會,他的努力讓我們知道大腦的可塑性,即使在童年遭遇很大的挫折與傷害,也有健康成長的信心。
作者現在了解到:「我不一定要知道所有事情,別人會告訴我答案,我也不必注意到所有事情,我的朋友會幫我看著。突然,我豁然開朗,發現:這就是一般正常人的生活。
從亞斯伯格人的視野望向我們一般人習以為常的生活,讓我滿懷感激地重新看待我們與周遭朋友的日常應對,同時,也體會到我們也要以更開闊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孩子,在了解與接納之後,陪伴他們找到可以發揮他們特質的環境。